善用自由軟體, 提升企業競爭力

(刊載於「中小企業對我國加入 WTO 之因應策略研討會」, 1998/06)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

http://www.cyut.edu.tw/~ckhung/
O: (04) 332-3000 x4271/7123
F: (04) 374-2337

簡介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 許多中小企業的營運也越來越依賴電腦, 表面上的電腦軟硬體開銷及隱藏的操作成本也日益增高; 但不論如何升級, 似乎永遠趕不上潮流的速度。 本文介紹在國外日漸受到重視的「自由軟體」, 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說明它為何優於時下流行的一般傳統「版權私有軟體」。 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 臺灣可以從中獲例甚多, 然而需要政府資訊部門的配合。 我們預期已經開始在國外茁壯的「資訊服務業」, 也將在臺灣成長, 然而企業界消費者對軟體品質要求的覺醒, 以及對資訊相關消費結構的調整, 才是真正可以與這些技術服務提供者產生良性互動的最大動力, 進而促使國內企業對電腦的使用效率提高。

企業內資訊部門的現有問題

資訊科技在這卅年來進步神速, 隨著軟硬體價格的降低, 成立資訊部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已經不再是大型企業的專利。 然而在一片作業電腦化的風潮中, 一般用戶是否確實將軟硬體的投資作最佳的運用, 抑或只是空有設備而成效有限呢? 一味升級, 追逐不斷推陳出新的軟硬體設備, 是否符合企業的長期利益呢? 我們從企業內的資訊部門經常面臨的問題, 及一般中小企業的因應之道開始探討:
  1. 現在的軟體功能強大, 但是往往因為企業內懂得安裝、設定系統的資訊人力不足 或使用習慣問題而無法完全發揮軟體的效能。 一般企業因而傾向選擇大公司的產品, 以期獲得較佳的售後服務, 諸如安裝、設定甚至使用人員教育訓練等工作。
  2. 軟體升級所費不貲, 但是針對企業特殊需求的改進有限。 一般企業為了免於被潮流淘汰, 仍舊在能力所及範圍內盡量追隨潮流升級。 然而升級後的軟體對硬體的需求往往更高, 導致硬體必須隨之升級。 最近有低功能、低價位、購買時就有淘汰準備的「網路電腦」 (Network Computer) 出現, 部分企業以此為解決方案, 希望將計算功能主力放在少數幾部高級的伺服器上, 以期降低未來升級時的衝擊。
  3. 各種軟體之間的相容性不夠, 不同公司出版的產品之間常有相容性問題, 一般解決之道是採取所謂「整合式解決方案」 (Integrated Solutions), 從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到應用軟體的配件都盡量使用同一家公司的產品。
  4. 如果企業有特殊需求, 一般版權私有的套裝軟體無法滿足時, 大型企業可以用大筆資金委託軟體公司研發, 但中小型企業就只好因陋就簡了。

自由軟體簡介

在美國有一個「自由軟體基金會」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1], 創辦人為 Richard M. Stallman。 他基於軟體應該自由拷貝使用才能真正促進科技發展的觀念, 致力於軟體創作, 並將其研發的軟體施以「革奴大眾公有版權」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ce)[2], 再置於網頁上供大家下載使用, 稱為「自由軟體」。 簡要地說, GPL 不但歡迎軟體使用者廣為拷貝流傳, 甚至鼓勵任何人以提供自由軟體的光碟片或售後服務等服務營利 [3]。 其中最主要的限制無關乎是否有金錢交易, 而在於: 自由軟體使用者不得剝奪下游使用者的任何自由, 例如必須提供下游使用者完整的程式原始碼等等。

RMS 的觀念獲得許多人的回響, 自由軟體的研發者迅速廣佈全球, 到了 1990 年左右, 知名自由軟體的發展已相當成熟, 其品質一般都超過功能類似的版權私有軟體。 例如 Gcc, Emacs, 以及後來的 Perl, Apache 等等, 不僅穩定性高, 更不受作業平臺的限制, 許多要求品質而不注重包裝的專家都選擇自由軟體。 至於圖形使用者界面則在 X-Window 與 Tcl/Tk 語言流行之後也逐漸成熟, 慢慢有一般使用者開始接受自由軟體。

接著是 1991 年自由作業系統 Linux 以 GPL 的版權問世, 作者 Linux Torvalds 善用網路人力資源, 在短短數年間將它由一個玩具修改成品質超越 Windows 系列產品的作業平臺。 配合上 FSF 所研發的 GNU 系列軟體, GNU/Linux 的使用人口以緩慢而穩定的步伐在數年內成長至五百萬 (保守估計), 並且仍在持續成長。 這造就了許多新的資訊服務公司, 以出售 Linux 及其上自由軟體的技術支援作為主要營業項目。 目前全世界約有 300 家公司登記, 分佈在三十個國家 [4]。

1998 年 Eric S. Raymond 發表了一篇論文探討 Linux 及一般自由軟體成功的原因 [5], 並提議將自由軟體更名為「開放原始碼軟體」 (Open Source Software), 立即獲得許多人正面的回應 [6]。 隨後以 Netscape 瀏覽器起家的網景公司 面臨微軟公司降價傾銷甚至變相強迫使用者放棄網景產品的壓力, 又受到 Raymond 的文章影響, 決定將其瀏覽器以類似 GPL 的方式公開 [7] 雖然自由軟體的使用人口一直在成長, 但是過去主流媒體向來未曾重視; 今年突然之間每週[8]甚至每天[9] 都有自由軟體成功應用實例的報導。

自由軟體的優勢

過去企業界對於「共享軟體」 (shareware) 普遍抱著不信任的態度, 認為來自網路的軟體品質沒有保障, 更缺乏售後服務, 不能應用在企業上。 其實這裡有多重誤解, 才會導致這樣與事實相反的結論。 從上述網站上可以找到許多成功的實例, 在在顯示自由軟體的優越性。 以下作者根據個人的經驗及 Raymond 的論文, 從理論的角度說明自由軟體的品質之所以優於版權私有軟體並非出於偶然, 而是不同研發模式所帶來的必然後果。 但是首先我們要針對一個普遍的誤解提出更正: 共享軟體不是自由軟體。 前者雖然也運用了網路人力資源, 但是因為程式原始碼並未公開, 沒有後者的優點。

穩定性與安全性高

軟體開發過程當中, 「測試」所扮演的角色重要程度不亞於撰寫程式。 網路上隨處可以取得的軟體 (包含自由軟體及共享軟體) 在測試方面具有測試周期短, 測試面廣泛的優勢:
  1. 版本更新成本低, 不必有測試版、正式版、補救版等等明顯分別, 模糊了它的測試族群與使用族群的界線。
  2. 測試人口眾多, 使用環境與操作方式變異性大, 真正達到測試資料多樣化。
  3. 所有使用者都是合法使用者, 任何發現程式臭蟲的人都有反應給作者的權力, 提高使用者反應的意願。
而自由軟體更因為程式原始碼公開, 而有下列共享軟體所沒有的優點:
  1. 有能力與機會協助除錯的人數眾多。
  2. 安全漏洞完全曝光, 反而使得自由軟體在發展過程中可以非常迅速地 修補安全有虞之處。 在 MS Windows 使用者猶在為頻頻發生的當機事件困擾時, 自由作業系統 Linux 或 FreeBSD 的使用者早已習於連續開機數個月而不必擔心系統穩定性。 這不是「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的能力高於版權私有程式設計師的能力」 就可以說明的。

硬體使用效率高

以架設企業對外的網路伺服器 (Web Server) 為例, 一部過時的 66 MHz 486 機器配上 16MB 的記憶體及 40 MB 的硬碟空間就可以完成, 並且可以在提供外界 WWW 服務的同時, 一邊列印, 一邊格式化軟碟, 又讓內部使用者以四、五個文字瀏覽器參觀其他網站, 而速度瓶頸竟可能還是來自網路, 而非電腦本身! 為什麼自由軟體對硬體的使用效率可以這麼高呢? 因為沒有行銷、包裝、以及惡性競爭等等非技術性因素的干擾, 程式設計師得以自由地純粹以技術的觀點開發程式
  1. 不必為了讓購買者有「價值感」而灌水。
  2. 不必為了固定的截止日期而犧牲品質。
  3. 不必為了爭奪市場佔有率而提供額外的功能
  4. 重視與其他自由軟體之間良好的溝通界面
最後兩點說明了自由軟體的「模組化」特性: 一個程式只要負責把一件事情做好, 並且提供與其他程式相互配合使用的界面就好。 如此不僅使得硬體使用效率自然提高, 使用者更有組合運用軟體元件的彈性。

至於負面的例子, 在目前流行的微軟視窗系統上比比皆是: 為了招來顧客, 資料庫程式必須兼含有文字編輯與上網路的功能; 而試算表也要能夠有一些文書與圖形處理的功能, 最好還要能上網路。 無怪乎美國微軟會有「瀏覽器是作業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說法, 從技術的角度看來, 完全違反模組化設計的精神, 但是從行銷的角度看來確實是最佳的策略[10]。

技術支援市場活潑

過去企業界甚少有人知道自由軟體; 而稍微瞭解的人往往以「網路上的軟體沒有技術支援」來否定其可用性。 事實上正好相反, 自由軟體的研發模式將技術支援從過去 「軟體研發公司獨家提供」的壟斷模式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競爭活潑的嶄新時代上述修改模式在目前的資訊市場除了代價高昂, 非中小企業所能負擔外, 還有一個嚴重的缺失: 日後資訊廠商與客戶之間如果終止僱約關係, 客戶想要再作小幅更改幾乎都要重新再來。 如果在契約中載明程式原始碼為研發廠商私有, 則客戶當然十分吃虧。 即使程式原始碼為客戶所有, 將來要更換其他廠商來修改程式也是困難重重: 因為這些程式都是從頭寫起, 其他廠商不容易接手。 反觀自由軟體, 因為第一個修改版的基礎就是來自網路上, 有意願有能力接第二手的廠商自然可以很多。

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的服務品質較好

不論是自由軟體原作者或是技術服務公司的程式設計師, 在程式設計的品質方面都比版權私有軟體的程式設計師佔有一個隱藏的優勢, 這個優勢會間接地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 版權私有軟體的研發程式一樣受到行銷競爭等非技術性因素的影響, 程式語言推陳出新的速度超過了技術突破的需要。 而廠商之間為了競爭, 往往政策性地不提供與某些語言的互通界面。 自由軟體程式語言的創新往往是因為有技術上的突破, 所以成長速度比較合理。 而且不同語言之間彼此提供界面是常態, 因此程式設計師所學有累積的效果, 不會為曇花一現的噱頭浪費時間,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之下, 所寫的程式自然有較高的品質。

使用自由軟體符合長期利益

自由軟體因為程式原始碼公開, 所以可攜性 (portability) 高, 任何過時的硬體或不流行的硬體, 只要有少數人將核心軟體移植到該系統, 所有使用者立即隨著受惠。 當軟體升級時, 這些非主流硬體上的自由軟體往往只需要重新編譯, 即可隨著主流硬體上的自由軟體升級, 使用者永遠不會有 "跟錯流行、買錯機器" 的困擾。 另一方面, 自從 GNU/Linux 成熟以來, 自由軟體往往也是新出來的硬體上的先驅者之一。 只要看看 GNU/Linux 支援的硬體種類之多[11], 就可以知道未來資訊界的趨勢。

臺灣適合推廣自由軟體的使用

自由軟體是世界未來資訊應用的趨勢, 各國眼光長遠的廠商甚至政府單位都逐漸得到這樣的結論: 使用自由軟體才是讓資訊部門的投資永續發揮效用的長久之計 [12]。 筆者個人認為臺灣的特殊國情, 更有比其他國家適合推廣自由軟體使用的理由。
  1. 對軟體業衝擊小: 臺灣軟體入超, 非法拷貝盛行, 並非出售版權私有軟體的良好環境; 而軟體外銷時必須英語化, 比起其他英語系國家又吃虧。
  2. 改善國際形象: 推廣自由軟體的使用, 讓非法拷貝行為自然減少, 再將軟體入超省下來的錢的一部分以捐款方式回饋美國及世界各國的自由軟體研發者, 花費低, 而提升國際形象的效果好。
  3. 配合硬體工業: 臺灣硬體工業發達, 配合資源消耗低, 沒有版稅限制的自由軟體, 以加值方式出售, 非常符合臺灣產業形態。 例如許多嵌入式系統 (embedded systems) 就很適合使用自由軟體。
  4. 中文化需求高, 而中文化成本低: 目前臺灣的主流軟體大部分來自國外大型的公司, 因為只有大公司才有中文化投資的本錢與意願。 但是這樣一來使用者的選擇空間就大幅縮小了, 有許多品質勝過流行軟體的小公司產品與國人幾乎絕緣; 而大公司往往受限於人力或行銷因素未, 中文化的速度與程度未必令人滿意。 如果在臺灣鼓勵使用自由軟體, 因為文件及程式原始碼公開, 任何有能力的人都可以翻譯甚至中文化。 (筆者目前為了教盲生使用試算表, 就曾將一自由軟體做初步的中文化, 真不知道如果沒有自由軟體, 我們的盲生是否就必需被摒除在視窗環境之外? [13])

面對我國加入 WTO 時在資訊產品供需方面將面臨的衝擊, 推廣自由軟體更是極佳的因應之道。 WTO 的「資訊產品協定」[14]中, 要求各會員國及計劃加入 WTO 的國家應在公元兩千年前將多項資訊產品的關稅取消。 長遠看來, 這終究是一件全球受惠的好事; 但是無可諱言地, 各國很自然地會在這個過程當中盡力謀取自身的利益。 我國加入 WTO 當然也要遵守這個協定; 但是如前所述, 在軟體產品方面, 我國礙於語言的限制, 終究將以輸入為主, 輸出為次。 因而單就軟體產業而言, ITA 對我國恐怕是弊多於利。 如果政府能夠將自由軟體的訊息帶給企業界, 讓企業界客觀地依據自己的需求評估自由軟體是否適合其需求, 筆者相信我國對於增加支出卻不會帶來關稅收入的進口軟體之需求將大幅降低, 而企業界的生產力反而可以提升。 另一方面, 亟待中文化及已然中文化的自由軟體將在國內刺激技術支援服務業的發展, 解決終將浮現的資訊人力過剩問題, 而企業界則可以獲得比傳統版權私有軟體廠商更優質的技術服務。

他山之石, 或許可以攻錯: 印度對於 ITA 所持的態度從審慎樂觀, 轉變為同意在多項產品上具體配合 [15], 甚且在預算中完全取消電腦軟體的進口關稅, 但在其他多項產品上則保留有緩衝時間。 另一方面, 印度最大的電腦雜誌之一 PC Quest 今年以來大力報導自由軟體與自由作業系統 Linux [16]。 這究竟是否巧合? 其中所帶的訊息, 頗值得我們推敲玩味。

從資訊工業走向資訊服務業

以市場領導軟體研發的廿世紀末資訊工業, 不可否認地對科技的進步曾經有很大的貢獻。 但是廠商過分強調行銷及使用者需求不當的結果, 使得軟體市場上出現其他市場不可能產生的壟斷現象[17], 大公司如美國微軟者甚至敢以假造的使用者支持信件, 及收買公立大學 [18] 等手段來達到行銷的目的。 我們提出這些事實並非針對微軟公司大加撻伐, 換作任何公司居於微軟的地位, 都很難拒絕這樣的誘惑。 而在版權私有軟體的研發與行銷模式, 如果沒有微軟也會有其他公司扮演類似的角色, 因為消費者「整合式解決方案」的選擇就是助長壟斷, 削弱競爭的根本力量

資訊工業是否遇到瓶頸了呢? 消費者, 尤其是資金有限的中小企業, 是否必須全盤接受大軟體公司所提供的「人人都能接受, 個個都不滿意」 的「折中軟體」呢? 作者個人相信答案就在消費習慣的自覺與自由軟體的興起之中。

重視企業內部資訊人力的投資

即使是小型的企業內都要有資訊管理人才, 不可以做全盤資訊委外的打算: 企業的需求是動態的, 電腦系統的設定與微調當然也必須隨時調整, 而最瞭解企業內部特殊需求的莫過於自己的員工。 再好的資訊系統, 沒有會使用的人員不過是一部靜態的機器。 程式設計、系統規劃可以委外, 但是企業內部的電腦使用不可能完全依賴文書處理人員。

例如: 重要檔案備份的工作, 其實電腦可以在關機時自動做, 甚至可以定時自動做。 又如, 一般用戶上網路搜尋資料時, 習慣只開一個圖形瀏覽器, 然後等著網路塞車; 事實上速度的瓶頸常常在遠端而不在數據機 (尤其是國外網站), 因此如果使用文字瀏覽器, 往往可以同時與多處連線, 大幅提升使用效率。 如何發覺這些提高生產力的小技巧適用的場合, 以及如何完成這些工作, 要仰賴的是企業內部熟悉電腦設定與使用的人員, 而不是技術服務熱線另一頭的大公司的高級程式設計師。

最後, 如果企業內有程式設計人才, 應鼓勵他們使用自由軟體, 提升人力投資報酬率。 如前所述, 自由軟體的更新速度合理, 不像版權私有軟體經常受到非技術性因素刺激而更新, 降低程式設計師深入瞭解的程度, 以至於往往影響產品品質。

要求開放式系統, 而不是整合式解決方案

資訊科技進步迅速, 想要以整合式解決方案安排資訊部門的投資的想法未免過於天真。 蘋果公司的 Machintosh 電腦與 IBM 的 PS/2 都曾經是風光一時的系統。 但是因為他們提供的正是整合式解決方案, 使用者在這些系統仍然流行時對於軟硬體元件的更換別無選擇; 而在流行過後, 則是求助無門。 跨平臺 (cross platform)、 與其他廠商互相支援 (interoperability)、 支援公開的檔案格式, 才應該是消費者要求的重點

我們不得不提到微軟公司在這一點上作得非常地差, 不僅與其他公司產品的相容性低, 連自己的產品之間都有相容性的問題, 例如各個版本的 Word 或 PowerPoint 檔案格式轉換都有一點問題, 更不用提各個視窗作業系統版本之間的的問題 [19]。 流行不等於標準, 不符合公開標準的流行對企業本身及社會整體有一天都將是嚴重的負擔。 在以 MS Word 為例, Word 的檔案格式就是一種不公開的檔案格式, 將來如果有其他廠商發展出品質更好的文書處理軟體, 為了要提供 Word 的檔案格式轉換, 可能必須付版稅給微軟, 因而提高成本甚至轉嫁給消費者。 同樣是由微軟所提倡的 Rich Text Format 則是公開的檔案格式, 將來如果有轉換的需要時比較不會有問題。 當然如果企業能夠以 HTML 這種由網路討論產生的標準, 或者在適當場合乾脆用純文字檔作為內部標準檔案交流格式更好。

摒除「購買軟體, 附贈技術服務」的觀念

事實上對軟體公司來說, 多拷貝一份軟體出售的成本非常低, 但是僱用技術服務人員接聽電話的成本卻非常高, 越來越多公司的技術服務電話從過去的免費號碼改為一般號碼, 進而改為計時收費號碼, 這是時勢所趨。 技術支援不像程式設計那麼有成就感, 是一件耗時耗力, 需要專業技術與經驗, 卻又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如果消費者的要求不合理, 資訊廠商就必須另求反應成本的途徑, 例如造成軟體價格上漲。

自由軟體與新興的資訊服務業

從以上討論我們可以發覺, 自由軟體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案。 首先, 當資訊工業的人力需求逐漸減少之後, 大量的資訊人力可以離開生產端而投入使用端, 真正替企業設計出一套量身打造的資訊系統。 而上文提到新興的技術支援市場也會吸收一部分人力, 從事較複雜、中小企業無法以有限資訊人才獨力完成的較大型專案。 這些資訊服務業者沒有軟體版稅的成本, 更沒有替那一家軟體研發公司行銷的壓力, 可以更客觀地提出最符合客戶需要的「組合套餐」。

至於消費者開放式系統的要求, 就版權私有軟體而言, 正好與已有相當市場佔有率的軟體廠商希望進一步壟斷市場的需求產生利益衝突, 恐怕是緣木求魚。 然而將開放式系統的觀念推廣到極至, 我們得到的答案就是開放原始碼軟體, 也就是現成的自由軟體。 針對這個問題而言, 自由軟體並未提出解答, 它本身就是答案

最後, 自由軟體的技術服務市場結構非常精確地反應出「拷貝成本低廉; 技術服務必須收費」的事實。 使用者的花費與成效之間有直接的關係, 而自由市場競爭的機制更能夠健康地發展。

建議政府資訊部門配合措施

政府資訊部門在提升產業資訊技術應用的推廣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作者個人認為政府應該更客觀地容許, 甚至積極地介紹各種不同的產品與新知流入市場, 而不是以任何一家公司的產品作為政府與產業資訊化的過程當中的「標準」。 以目前資策會所開的軟體課程為例, 清一色是微軟的產品。 即使微軟的產品品質優良超越其他廠商, 政府也應該提示企業作開放式系統規劃的打算, 更何況事實上在許多方面 (尤其是作業系統) 微軟的產品往往不是很好的選擇。 而政府部門在無意之間替微軟所作的推銷, 又間接地造成了非法拷貝風氣的盛行。 例如某些政府機關的網頁設計以微軟的瀏覽器為假想客戶 [20], 而許多文件更以 Word 格式儲存。

我們在這裡呼籲政府資訊部門一方面鼓勵國外各家軟硬體廠商的資訊在國內流通, 另一方面以小額的經費投入自由軟體中文化的工作, 讓未來市場的生態決定品質好, 價格低, 贏得企業信任的軟體與公司自然蓬勃發展。

  1. 鼓勵以開放檔案格式 (例如 HTML 或 Postscript) 作為資料交換標準。
  2. 依照客觀事實選擇品質優良的自由軟體, 為之培訓人才。 以架設網路伺服器為例, FreeBSD 與 Linux 絕對都比 Windows NT 要好[21]。 向企業界推廣資源消耗量大、界面封閉、 間接破壞社會善良風氣的軟體並不符合國家利益。
  3. 以自由軟體協助中小學電腦化。 中小學校電腦使用旨在教導學生正確與先進的知識, 比較不必迎合市場的需求。 自由軟體不論在功能、硬體使用效率、價格等方面都要勝過版權私有軟體, 更重要的是, 我們究竟要教我們的下一代追逐流行並且間接鼓勵他們非法拷貝, 或是要教他們善用網路資源以及自由軟體合作互利的理念呢[ 22]?
  4. 投入人力與經費, 將自由軟體中文化。 目前有服務性質的 Chinese Linux Document Project 正在進行 [23], 但是光靠民間業餘的力量速度緩慢。 此外, 像是語音輸入與輸出等較需要全職投入的工作更需要政府介入。
  5. 協助國內目前的版權私有軟體研發公司, 在使用自由軟體的潮流蔚為風氣之前逐漸轉型, 以減少對這些公司及其內資訊從業人員的衝擊。
  6. 鼓勵資訊服務業, 如自由軟體技術服務公司的成立。
  7. 鼓勵企業界在適當的場合使用自由軟體。
  8. 探討自由軟體對我國獨特的產業結構特有的優點, 並鼓勵相關民間企業投資運用, 例如前述的硬體加值工業。

結論

面臨我國加入 WTO 的衝擊, 不管是資訊業或非資訊中小企業 都應該從各個角度重新檢討企業內部有形與無形的支出, 進而改善作業方式以提高競爭力。 本文僅針對企業內部資訊部門的消費形態一項, 以長遠的眼光來分析為何企業以選擇使用自由軟體為上。 中小企業可以客觀審慎地評估各種不同選擇, 更有權利要求軟體的品質, 並且應該作長遠的打算, 而不要迷信流行。 只要堅持選擇開放式的解決方案, 甚至不必在乎將來是否有其他軟體公司會取代微軟的主導地位。

自由軟體是最開放的系統, 提供了長遠的解決方案, 不會因為軟體公司的消長而失去相容性。 企業界如果能以開放的胸襟去瞭解自由軟體的技術優勢, 自然會得到與作者相同的結論: 這是企業界降低成本, 提高生產力的最佳選擇。 也唯有企業界有需求, 資訊界才有人力、有成立自由軟體諮商服務公司的意願, 而技職教育界提供這樣的教育服務才有意義。 這樣對資訊技術的提供者與消費者而言都是有益的事。

當然自由軟體有它的缺點:

  1. 在尖端技術方面, 自由軟體總是大約落後流行約半年至一年的時間。 (但是有些例外, 例如最受肯定的網路伺服器 Apache 與近乎自由軟體的網路瀏覽器 Netscape 則領先流行。)
  2. 自由軟體的文件中文化的程度相當有限。 不過隨著 Linux 作業系統的流行, 逐漸有中文版的使用手冊問世等等, 這個情況正在改變。
  3. 目前已有許多英文排版的自由軟體, 但是作者對中文排版軟體所知有限, 尚無法推薦可以取代 MS Word 的產品。 同樣地, 類似中文版 PowerPoint 的自由簡報軟體似乎也並不成熟。
至於安裝不易、缺乏圖形使用者界面等等批評其實都是對自由軟體的誤解, 建議讀者不妨上網路搜集資料甚至詢問, 相信會獲得更確實的資料的。 對於懷疑自由軟體動機的讀者, 建議參考 Raymond 的另一篇文章 [24]。

電腦可以不必經常中毒、當機, 也可以不必被廠商有意或無意中製造的不相容現象奴役。 選擇使用 GNU/Linux 或其他自由軟體, 革除電腦軟硬體盲目升級的迷思, 是你我的權力, 也是中小企業面臨我國加入 WTO 衝擊, 及西元兩千年危機當中, 可以化危機為轉機的最佳機會。


參考資料

  1. http://www.fsf.org/
  2. GPL 的法律條文可在 FSF 網頁取得; 其背後理念在「革奴宣言」 (GNU Manifesto) 一文中有較淺顯的解釋, 中譯版在 http://www.linux.org.tw/CLDP/other/gnu-manifesto.html
  3. 當然他也希望大家在獲利之餘回饋自由軟體的研發者, 見 http://www.fsf.org/philosophy/selling.html
  4. http://penguin.im.cyut.edu.tw/~ckhung/l/mr/index.cgi?major=METALAB&path=/docs/HOWTO/Consultants-HOWTO
  5. http://www.ssc.com/linux/Eric/cathedral-paper.html
  6. http://www.opensource.org/
  7. http://www.economist.com/editorial/freeforall/current/index_wb9321.html
    http://home.netscape.com/comprod/columns/techvision/source.html?cp=nws03flh2
    http://www.zdnet.com/zdnn/content/pcwo/0331/302646.html
  8. http://lwn.net/
  9. http://slashdot.org/http://linuxtoday.com/
  10. http://www.cyut.edu.tw/~ckhung/l/index.php#ms_tricks
  11. http://www.cyut.edu.tw/~ckhung/l/linux_ports.html
  12. http://www.m-tech.ab.ca/linux-biz/
    http://SAL.KachinaTech.COM/ (跟許多其他 Linux 的網站一樣, 後者在日、韓、南非、英俄等十七國都有映射站.)
  13. 請參考專為視障人士設立的自由軟體網站: http://www.leb.net/blinux/
  14. http://www.wto.org/wto/new/inftech.htm
  15. http://www.ati.stevens-tech.edu/puneeth/articles2/Mar2797.html
  16. http://www.pcquest.com/may98/
  17. http://www.cyut.edu.tw/~ckhung/l/index.php#ms
  18. http://www.vcnet.com/bms/departments/dirtytricks.php
  19. http://www.cyut.edu.tw/~ckhung/a/c041.php
  20. 倒不是說應該替網景的瀏覽器推銷, 而是應該以服務各種瀏覽器為底線。 例如視障朋友只能使用文字瀏覽器, 但是我們的政府機關懂得斥資購買硬體推廣無障礙空間, 對於小小的關心可以大大改善服務盲胞品質的網頁設計卻忽略了。 http://www.anybrowser.org/campaign/
  21. http://www.kirch.net/unix-nt.html
    http://www.gartner.com/public/static/datapro/industry/indnews6.html
  22. http://www.seul.org/edu/
  23. http://www.linux.org.tw/
  24. http://earthspace.net/~esr/writings/homesteading/homestead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