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物有政治性嗎?」 摘要


Langdon Winner 的文章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 ( Do Artifacts Have Politics; 備份) 探討科技產物與社會的複雜互動, 並不是單純片面的 「科技產物改變與影響社會」 或是 「社會運作決定科技產物的用途」。

關於技術物與社會互動的幾種想法:

  1. 科技決定論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認為: 技術物形塑社會, 影響社會走向。
  2. 科技的社會決定論 social determination of technology) 則認為: 技術物本身沒有善惡是非等等政治性; 一切取決於社會如何使用它。
  3.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politics 則認為技術物雖然未必全然決定社會, 卻也不能全然忽視它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技術物被拿來當做工具達成政治目的的例子:

  1. 例一: 廿世紀中葉, 紐約市阻擋巴士的低橋
  2. 例二: 巴黎市防範革命的放射狀街道設計
  3. 例三: 1880 年代, 芝加哥市的 Cyrus McCormick 公司, 藉由引進效率低於人工的氣動成型機, 用非技術人力取代日生不滿的技術工人

另有一些 「技術物具有政治性」 的例子, 未必是刻意營造出來的, 但同樣具有政治效果: 請思考身障者的處境。 另一個例子: 廿世紀中葉, 蕃茄收割機在加州造成少數大農取代多數小農。 小結: 引進科技時, 必須考慮其政治性。

然而以上這些例子, 都還沒有談到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有些技術物是否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 幾乎沒有改變設計的轉圜餘地? 例如:

  1. 生產線的機臺主宰工人的作息安排
  2. 要維持營運一個鐵路系統, 必須搭配一個企業化的管理組織架構 (而不能交由一個小小的家庭企業來管理)
  3. 原子彈顯然必須用集權專制的方式來操控, 否則有極大的風險
  4. 海上航行的船隻, 必須由一位集權的船長來主導

Friedrich Engels 在 "On Authority" 一文中寫道: "大工廠裡面的機器, 遠比小資本家更獨裁"。 又說 "人類藉由他的才智征服了大自然; 而大自然還以顏色的方式, 則是讓人類自己發明的機器宰制了他自己"

有些技術物必須外在大環境的配合。 例如核電廠, 一定要由一個集權的科技/軍事精英團體來操作。 有些技術物跟特定的大環境比較搭, 但非必然如此。 例如太陽能, 跟分權的在地主導生活模式比較相容, 但並非不能集權運作。

有些技術物的政治性顯現在內部, 例如生產線的獨裁, 及鐵路所需要的營運系統。 有些技術物的政治性顯現在外部, 例如太陽能發電與分權的生活方式相容。

這裡談的 「必須」, 或者說技術物本身的政治性, 指的是現實考量上的必須, 而不是邏輯上的必然。 當我們在辯論一個影響社會整體的大型/複雜技術產物應如何安排時, 每當有人談到自由﹑公義﹑平等﹑... 等等議題, 提出替代方案時, 經常得到這樣的回應: 「但你太理想化了; 這樣做沒效率」。 像這類的情勢, 其實就已經顯現了該技術物本身具有政治性。 換句話說, 如果一個技術物引發爭議時, 普遍為眾人接受的現實考量 (要怎麼安排才比較有效率) 經常把其他道德上或政治上的考量壓下去的時候, 這個現象恰好就說明了這個技術物本身的政治性。

有一種說法是: 企業內部為效率而犧牲一些個人自主性, 無礙民主。 「工廠大門, 民主止步」 彷彿可以將技術物的政治性安全地圈在特定的小範圍內。 但有許多跡象顯示: 在企業集權成功經營的模式之下, 有越來越多企業家認為政府應學習企業的效率, 認為諸如能源等等問題, 要靠集權管理而非平均分配或公眾參與來解決。 這顯示技術物的政治性, 已經擴散到外部的社會, 甚至影響了一般人的價值觀。

核廢料再利用所產生的政治風險, 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當核廢料變成有價值的東西, 隨之而來的就是遭到恐怖分子或犯罪組織偷竊的風險。 而政府為了保護或取回被偷竊的核廢料, 勢必將採取嚴格的安全措施。 在核能廠內為了確保安全所採取的集權與維安措施, 也將擴散至社會。 核能並不是邏輯上必然造成專制; 但在實際運作上, 卻幾乎無法避免這樣的自然趨勢。

因為其根本特質而要求特定 (例如集權) 社會架構與之配合的技術物, 在導入之初, 就應在清楚明確的社會影響論述下公開討論是否應採用; 至於那些導入後還有彈性可以調整設計的技術物, 其設計決定也應被公開討論。 今日的人們, 對於一些從政治角度出發的合理改變往往有著極大的抗拒與疑慮; 但對於從技術角度出發的生活方式改變要求, 卻幾乎總是逆來順受。 就算不談自由/民主/人權/公平/正義, 最最起碼, 我們有必要藉這些分析來認識自己這樣奇特有趣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