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社會 (中興通識) 小考 A (2020/9/30)

(結尾有提示。 必須將正確答案完整抄寫, 該題才有滿分。 答案請另外寫在答案紙上, 或在正面或背面一片空白處按照 A,B,C,... 的順序作答; 寫在題目旁邊的答案不計分。 姓名學號如果寫在 答案那一面右下角, 才可以另得 3 分。)

臉孔、 指紋、 聲紋、 虹膜、 ... 等等資訊通稱為 (A), 經常被廠商說成是保護隱私的好工具; 但事實正好相反, 這些其實屬於 (B) (什麼類型的技術?) 拿它來解鎖手機或其他帳號, 就像把密碼刺青在臉上或手上一樣, 非常不智。

瀏覽器是電腦接觸危險網路世界的第一線, 就像皮膚之於人體一樣。 最主要是因為遠端陌生網站的 (C) 程式碼會直接進入你的瀏覽器上執行, 有很高的風險。 所以建議手機上網時, 至少裝兩個瀏覽器, 一個關掉 (C) 作為可以造訪任意網站的預設瀏覽器; 另一個啟用 (C) 但嚴格僅限造訪信任的網站。

許多廠商為了提高廣告效益, 致力於追蹤所有人的上網習慣, 以便針對不同人士的需求精準投放廣告, 稱為 targeted advertisement。 除了 FB、 google 等大廠之外, 多數廠商沒有你的帳號資料。 當你從兩部不同機器瀏覽它的網站時, 它該如何辨識出這是同一個人呢? 此時廠商有可能會透過超音波追蹤、 風扇震動或是 browser fingerprinting 等等 (D) 類型的技術來辨認。 其中有些技術甚至不需要透過網際網路來讀取裝置的資訊 -- 如果被這類軟體入侵, 連 (E) (沒有網路線、 沒有 wifi 或藍芽、 沒有上網) 的機器都有可能被擷取資訊。

一般人多數信任大廠; 但其實許多跨國大廠關心的並不是消費者的權益, 而是自身的利益, 甚至經常強勢推銷好用但傷害消費者的技術, 例如上述的指紋解鎖, 或是用其他方式侵犯消費者權益。 Windows 10 最為人垢病的 「功能」 之一, 就是 (F) -- 它會不斷地回傳用戶的使用行為資訊, 但只有企業用戶可以完全關掉它。 Intel 的 (G) 技術用白話說, 就是在主 CPU 旁邊附贈一顆消費者無權控制的太上皇 CPU, 它讓 Intel 可以從遠端監視甚至操控你的電腦。

手機的最終控制當然更不在消費者手上。 以 android 手機而言, 每部手機上握有最高控制權的帳戶稱為 (H), 通常是不被允許啟用的。 這就像是買了一間公寓, 其中卻有一間房間禁止進入, 而是由建設公司從遠端才可以操縱的機房一樣。 想要取得自己手機的最高權限, 你就必需 (H) (同一個英文字, 這裡當成動詞在用)。 iPhone 也類似, 但取得最高權限的動作稱為 (I)。 或者你也可以 (J) -- 就像把房子的所有隔間打掉重做一樣 -- 把整個作業系統換掉, 換成你所信任的版本。

有沒有軟體尊重使用者的自主權呢? 如果你把軟體視為商品, 這永遠無解, 因為廠商永遠是以股東的利益優先。 另有一群人把軟體視為知識、 人類文化資產、 公共建設。 從這個角度看, 開發軟體的第一要務不該是賺錢, 而是服務大眾。 1984 年, MIT 畢業的 (K) 創立 GNU project (革奴計畫) 及自由軟體基金會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致力於撰寫歡迎眾人使用、 散佈、 研究、 修改的自由軟體。 1991 年,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生 (L) 撰寫了 linux 程式碼作為自由軟體作業系統的 (M) (最核心的部分), 跟 GNU 計畫的軟體合併起來, 成為自由的 GNU/Linux 作業系統。 GNU/Linux 跟 MS Windows 很不一樣 -- MS Windows 的版本是線性的, 一版接著另一版; GNU/Linux 卻是樹狀的, 一生十、 十生百、 開枝散葉, 例如目前最流行的包含有 ubuntu、 mint、 debian、 fedora、 redhat 等等諸多不同的 (N)。 有些人為了避免英文 "free software" 一詞可能造成 「免費、反商」 的誤解, 主張以 (O) (另一個名稱) 來取代 free software。 但中文 「自由軟體」 其實並沒有這個問題。

自由軟體社群信任 (20 世紀美國大法官 (P) 所說的:) 「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 -- 軟體作者敢將原始碼攤在陽光下讓所有人檢視, 是談論資訊安全的第一步。 以 android 手機為例, 有一個市集 (Q) 裡面限定只收錄有原始碼的 apps, 雖然其中的 apps 數量遠遠低於 google play, 但卻有一些人選擇信任它勝過信任 google play。


提示: Aaron Swartz, air-gapp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類神經網路, biometrics 生物辨識, blockchain 區塊鏈, compatibility support module, cross-device tracking, css, cydia, device driver 驅動程式, distribution, f-droid, freeware, html, jailbreak, java, javascript, kernel, Lawrence Lessig, Linus Torvalds, Louis Brandeis, management engine, open source software, python, Richard Stallman, root, rootkit, scratch, shareware, surveillance technology, telemetry, trusted computing 信任運算, virtual reality 虛擬實境, 刷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