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與社會 期中報告成績

資訊科技與社會 期中報告成績

(中興通識 109 學年度下學期)

滿分 30 分。 其他沒寫的同學一律得滿分一半的分數。 (Why? 叫人意想不到的激勵科學 (TED 中英文字幕))

成績 代號 文章 評語及補充
25 H0ef2c7 蘋果使用AppTrackingTransparency保護使用者隱私權? ATT 目前看起來沒什麼問題。 不過可以關注 air tag。 大推 Hb17cb2 的文章。
28 H0ef6ad ON「LINE」資料到底放在哪? Line日本個資外洩疑慮風波 讚! 更廣泛地說, 凡是中心化的社交軟體, 都會有相同的問題: 握有所有用戶資料的那家公司, 我們信任他們嗎? 如果不信任, 我們的政府有能力要求把伺服器放在我國嗎? 但是 line 一旦成為臺灣的主流通訊工具之後, 就像當初的微軟一樣, 已經很少人願意去挑戰它的合宜性了。 Line 不僅是高牆花園, 也是國安要害
26 H316a4e 小心!來自廣告的惡意! 整理得不錯。 具體建議: 安裝 ublock origin 可大幅度降低惡意廣告入侵機率
25 H452790 暴露通知是填補防疫漏洞,還是成為資安漏洞 也推這篇相關: 「台灣社交距離」App 背後技術原理; 按照文件的說明, 這個社交距離 app 應該是有注意到隱私保護; 但我覺得啦, 既然如此, 其實可以公開原始碼以取信大眾, 不是嗎?
25 H454abd 內容農場和資訊戰 也大推 「資訊戰,然後呢?」 及影片搜尋 「沈伯洋資訊戰」
29 H4acd34 你已受邀加入Clubhouse,但你的隱私沒有。 整理得超清楚, 讚! 另外推: 玩Clubhouse太危險!唐鳳親曝5保命絕招、 人性面的問題: 在Clubhouse分享性騷擾經驗卻被檢討,赤裸的互動有可能受到更深的傷害
25 H694f20 防疫推出之AuthMe app與隱私,如何兩全? DID、 authme、 區塊鏈是三件不一樣事哦。 這篇談了很多有趣的技術, 但主題較發散、 無法深入探討各自與防疫的關係, 有點可惜。
24 H8d245f 來自中國的不安全 除了錢之外, 「成為資訊戰的洗腦對象」 也是另一個避用中國 apps 的原因哦。 推 H454abd 的文章。
29 H9bf67e 為誰服務的AI? 切題、優質且豐富的連結,超讚的文章! 可以考慮朝 「科技與社會」 領域發展。 (例如陽明大學) 也推這篇: The Expansion of Algorithmic Governance: From Code is Law to Law is Code
24 Ha3995d 雲端硬碟or實體硬碟? 公有雲vs私有雲的差異說得很清楚。 私有雲的優點比較沒有談到: 資料自主性、 客製彈性。
25 Haf9cba 我與GDPR、個資法的社交距離 也推這篇相關: 「台灣社交距離」App 背後技術原理; 按照文件的說明, 這個社交距離 app 應該是有注意到隱私保護; 但我覺得啦, 既然如此, 其實可以公開原始碼以取信大眾, 不是嗎?
28 Hb17cb2 AirTag是防丟救星還是犯罪工具? 很棒的主題,參考連結跟摘要也配得很好! 關於 airtag 的更多問題: How does Apple (privately) find your offline devices?Send My: Arbitrary data transmission via Apple's Find My networkApple Find My Devices Could Expose User Location Histories
25 Hb45def 當「小餅乾」成為碎屑,社會又會成為什麼? 現在 cookie 相對已經不是太大的問題, 因為較好擋而且有其他追蹤力更強的技術, 例如 數位指紋、 和「跨裝置追蹤」(請搜尋;因為找不到隱私觀點的中文連結)。 不過本文的社會面思考還是很有意義的。 最後一列參考資料字那麼小是什麼意思啊 XD
26 He3146d 個人隱私如何受疫情影響? 以廣度取勝的好文。 很搭 Edward Snowden 的一句話: The only rights we enjoy are those we defend. 另一個相關子題: 遠距監考的代價:隱私、數位機會均等、電腦自主權
27 Heaec38 隱私有多容易外洩 很有料的內容, 如果讓內文敘述跟參考資料可以對得起來會更有說服力更值得推薦給一般人哦! 追蹤失竊手機的影片超有感!
24 Hf902bf 從疫苗運送保存探討冷鏈技術 資訊技術之於冷鏈, 有點像汽車的輪子或飛機的引擎一樣, 是個必須存在但非關鍵、 對大局沒有太大的左右力的配角。 它的相關技術 (RFID、 GPS/地理資訊、 雲端) 門檻不高, 資料流量也不大。 這個議題比較難發揮。
26 Hc863d8 數位身分證的利與弊 摘要得很好。 另一方面, 諸如 FB、 line、 google 等公司所握有的你我個資遠多於政府所規畫的數位身分證, 可是大家卻缺乏警覺性, 這也是今日的資訊社會很矛盾的地方...
25 Hfb372a 台灣社交距離app VS 防疫簡訊實聯制 1922 簡訊確實是隱私疑慮最低的方式; 但台灣社交距離 app 想要處理的問題超過 1922 的守備範圍, 例如在戶外非店家處停留一段時間的情境。 如果 app 作者及蘋果與 google 的描述屬實, 沒有留下 「誰來詢問這個亂數 id 的接觸者」 的資訊, 而且事後有刪除這些接觸記錄, 那麼應該也有顧到隱私。 請見 「台灣社交距離」App 背後技術原理; 但我覺得啦, 既然如此, 其實可以公開原始碼以取信大眾,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