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與公民參與」 計畫成果分享

一﹑計畫簡介

數位科技對於今日社會的最大影響, 可能不在於工作效率, 而在於公民參與。 從維基百科到自由軟體, 從 web 2.0 現象到長尾理論, 今日的閱聽者不再只是被動的資訊接受者, 而是可以參與創作﹑ 左右成品的 prosumer。 「公民參與」 和 「資訊透明」 形成一股促成社會自由民主化的力量。 另一方面, 科技大廠以保護著作權之名, 在資訊產品裡面埋下 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機制, 形成遙控數位枷鎖, 侵犯消費者的實體財產權。 有趣的是, 第三個觀點 -- 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Herbert Simon 所提出的 「注意力經濟」 -- 看來在 「公民參與」 和 「智慧財產權」 的戰爭當中, 並不是站在中立的角色。 原來 "用創意換取注意力", 對於參與創作的公民有現實的好處; 對於無限上綱的智慧財產權擴張, 則有挑戰的效果。

二、計畫發展目標

  1. 介紹網路上的共創共享資源; 挑戰片面不完整﹑ 只有圍堵沒有疏導的智財宣導。
  2. 被大學資訊科系所忽略的資訊技術, 對於數位機會﹑ 觀光﹑ 在臺外籍人士﹑ ... 可以有那些幫助? 介紹 「救命碟」 的可能應用。
  3. 還原智慧財產權的真實歷史; 以 「注意力經濟」 挑戰智慧財產權的觀點。
  4. 促成學生參與共創共享的文化, 並以分享自身創作的方式, 在注意力經濟的年代, 取得一席之地。
  5. 反思盲目濫用資訊科技對自身及社會所造成的傷害, 例如視障者權益 vs 網站自殘﹑ Windows 盜版警察﹑ 蘋果監牢﹑ ... 等等。
  6. 探討資訊科技對於民主人權運動的可能幫助。

四、計畫執行重大突破

  1. 促成本系唐元亮老師參與探討資訊科技的社會議題, 並深度參與本計畫。
  2. 透過 「融入計畫外課堂的演講」, 及 e-mail 與部落格的辯論, 促成本系﹑ 本院其他教師體認資訊科技的政治性。
  3. 促成多位大學部同學熱情參與 「偏鄉教育宅急便」 相關計畫﹑ ezgo8 開發﹑ ...
  4. 促成多位研究生探討數位科技的社會議題。
  5. 透過 「母語隨身碟」 教學活動, 促成校內非資訊科系教師體認資訊科技的社會意義。
  6. 在輔仁大學及佛光大學亦有相當程度促成師生對於資訊科技的反思。

五、計畫未來展望及成果延續、推廣規畫或策略

今年已由本系唐元亮老師另外申請個人型計畫。 本系兩人團隊將持續以部落格短文長期關心相關議題, 不斷喚醒資訊人的社會責任意識, 及非資訊人的消費者人權意識。 六門課程將稍作濃縮, 成為經常開設的三門課程, 除兩人團隊執教之外, 也持續邀請其他教師參與開課。 最終, 校系內夠多教師的覺醒與支持, 才是社會責任意識在資訊科系永久生根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