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教育議題的百慕達三角

「STS與科教對談」 發言資料
發言人: 朝陽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洪朝貴

謹就個人所熟悉的資訊教育領域, 提出關於我國資訊教育 -- 特別是大學資訊教育 -- 一塊盲點的觀察, 以供各位科技研究與科技教育先進參考, 或可作為抽象理論對談當中的一個具體實例。 資訊科技裡面, 有一些議題, 只要掉進一個特定的領域, 就像是掉進百慕達三角一樣, 很容易就會消失噤聲, 無人討論。 例如:

  1. 微軟強迫您的電腦連線回報 (請搜尋 "windows phone home")
  2. 數位權利管理 (DRM) 侵犯人權 (請搜尋 "資訊社會人權")
  3. 非開放格式 docx 借由證照的擴散而間接鼓勵盜版 (請搜尋 "升級 office" 或 "尊重 教養" 或 "證照為誰考")
  4. 尊重智財權, 除了購買之外的替代方案 (請搜尋 "片面 反盜版 升級")
  5. 大學指考中心禁止非 IE 用戶報名 (請搜尋 "數位高牆")
  6. 臺灣銀行禁止非 IE 用戶申請就學貸款 (請搜尋 "拋售點閱率")
  7. 用替代方案協助大學與微軟進行價格談判 (請搜尋 "校長 籌碼" 或 "校長 征服")

又有一些技術, 改善社會與生活的潛力很大, 但其影響的範圍可能在非資訊領域更甚於資訊領域, 例如:

  1. 無病毒零管理的電腦 (請搜尋 "硬碟拔掉")
  2. 資訊融入偏鄉數理化教育 (請搜尋 "偏鄉教育宅急便")
  3. 會展或運動會等等國際活動讓外賓用母語上網 (請搜尋 "母語網咖")

這些議題, 應該歸屬於資訊教育, 或是公民/社會/...教育領域呢? 有趣的技術, 未必會受到社會重視 (例如第二部分), 這是很正常的事, Everett Rogers 所著 "創新的擴散一篇, 有詳細的討論。 但是第一部分這類傷害社會的技術, 非但未受到重視, 甚至由資訊教育體系在無意識之中強化其社會影響, 而從不討論其傷害社會的面向。 這樣的資訊教育, 就算不必加以檢討改變, 至少顯然需要有另外一些機制來與之互補。 要改變這個現象, 科學教育的 STS, 或許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向科教 STS 的朋友們推薦一篇科研 STS 的文章: Langdon Winner 的: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 希望不只是資訊科技教育的百慕達, 還有能源/醫療/科學/奈米/... 等等面向的百慕達, 也都能在科研 STS 與科教 STS 的共同努力之下, 揭開神密的面紗。


為突顯資訊教育所忽略的有趣應用, 歡迎自備空白隨身碟 (每顆至少 4G), 我將為您製作 「百毒不侵救命碟」。 請注意: 您隨身碟上所有資料將被清空!!。 詳情及使用方式, 請以上述關鍵詞或以 「20 公克筆電」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