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最重要的體認: 廠商的立場與我們的利益未必完全契合。 無可厚非地, 資訊廠商最優先的考量是他們的商機, 而不是對消費者工作效率的真實助益。 這與消費者的利益可能有交集, 也可能有衝突。 當然, 這個張力存在於任何市場; 不過資訊消費市場受到專業性﹑ 新穎性﹑ 媒體的吹捧等因素影響, 較諸其他產業, 這裡的廠商更有機會用高深的術語誤導消費者。 最極端的情況下, 甚至可能是整個產業當中的許多廠商聯手起來欺騙消費者。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把一個明明是用來拑制消費者權利的 「遙控數位枷鎖」 技術, 硬是命名為很好聽的 "數位權利管理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甚至連部分資訊教授都甘願拋棄學術尊嚴與教育良知, 甘願加入共犯結構, 對於 「DRM 演算法違背學理﹑ 必被攻破」 的事實避而不談。

「但是有政府替雲端廠商背書耶...?」 別忘了, 我們的政府, 連面對教育應用時, 所採取的, 都是產值觀點, 而不是教育觀點。 再講白一點, 政府最在乎的是能夠幫雲端廠商賺多少錢, 作為它的業績, 而不是能幫雲端消費者提高多少工作效益。 (忽然想起 大學鼓勵學生考 Office 證照, 這種 「數字績效重於大眾利益」 的著眼點, 跟政府替雲端背書的想法, 也很一致。)

當然, 雲端運算可能確實有其優點; 而資訊廠商也並不全都是刻意欺暪消費者的壞人。 因此第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 參與通信論譠, 或至少稍微瀏覽, 聽聽其他消費者的心得﹑ 經驗﹑ 推薦

第二個重要的體認: 導入任何新技術時, 應避免被炫麗/花俏/流行/新穎/高深等等行銷手法矇蔽。 真正值得問的是: (1) 有什麼明顯具體的利益? (2) 有沒有不良的副作用? 對企業/組織既有的文化會不會造成什麼衝擊? 例如: 導入 Office 2007 (與即將出現的 Office 2010), 較諸舊的 Office, 在生產力上面並沒有帶來具體明顯的好處, 但卻造成 docx/xlsx/pptx 格式的流竄, 傷害企業/組織的檔案永久保存。 新, 不見得好; 已付費, 不見得就非得 升級 不可。 另外一個例子更明顯地是: 「導入新技術, 直接傷害初衷」 -- 濫用 Adobe Flash, 傷害網路行銷的初衷。 再例如 為了金玉其表 而導入微軟某些技術, 會造成 網站自殘, 這些都是導入新技術得不償失的例子。

雲端運算最常被提到的優點之一, 就是省錢。 如果廠商所推銷的雲端方案並不便宜, 你就應該小心這是不是掛羊頭賣狗肉。 也呼籲廠商將您的產品用白話文解釋給客戶聽; 明明與雲端無關的產品, 明明就沒有雲端省錢的好處, 明明就是貴得有價值的其他產品, 請不要濫用雲端一詞, 在有知識的消費者面前自曝其短。

另外一個常提到的優點, 就是省事。 將資料與工具都交給資訊廠商代管, 把備份﹑ 安裝﹑ 維護﹑ 防毒﹑ 升級﹑ ... 等等煩惱都丟給資訊廠商; 自己就省下這些麻煩。

相對地, 這也表示資訊廠商手中握有你的一切資訊 -- 包含企業/組織的機密與員工的隱私。 「你信任這家資訊廠商嗎?」 這是導入雲端之前必須問的問題。 很有趣也很弔詭的是: 如果你所選擇的廠商是市場的龍頭, 那麼它有較高的可能性會濫用你的機密與隱私; 如果你所選擇的廠商是小咖, 那麼它有較高的動機不濫用你的機密與隱私。 容我省略完整的分析; 不過微軟壟斷市場之後便逐步侵犯消費者隱私, 從幾年前的秘密回報到現在的公開將 盜版警察派駐你家, 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歷史教訓。 但是雲端運算的 「壟斷助長侵犯隱私」 還多了一個原因, 大致上類似 facebook 踐踏用戶隱私 的發展。 或許就如 "信任 facebook?" 一文所說, 到最後唯有放棄對於機密和隱私的幻想, 才能真正完整擁抱雲端運算的好處。 [除非是... 正在實驗當中的技術, 採用 homomorphic encryption 達到 "幫我算; 但秘密不給你看" 的效果。 不過離商品化恐怕還有一大段距離。]

稍微澄清一下: 本文刻意避開專業術語, 做了一些簡化。 以上談的, 主要是針對 public cloud 類型的 SaaS 服務。 這種組合最能凸顯雲端運算優缺點。 筆者認為其他的排列組合 (community cloud﹑ hybrid cloud﹑ private cloud 乘以 PaaS IaaS 等等) 或者可以用既有技術與概念落實, 或者必須面對 public cloud 相同的挑戰, 或者對開發者比起對終端消費者更具意義, 或者是沒有實質優點的行銷煙幕彈。 其中也許有某些組合適合貴單位; 但對於本文的論點並沒有特別的幫助。

貴單位的文件, 何去何從? 回到主題。 辦公軟體是雲端化實驗當中, 最簡單易懂﹑ 明顯可感受雲端運算的優缺點﹑ 最可進可退的部分。 又適逢 .doc 檔案格式面臨痛苦改變的雙叉路口: Office 軟體與存檔格式該不該升級? 「不改變」 當然是一個最輕鬆單純的選擇; 如果要升級, 到底應該升級成 微軟獨家專利的 .docx 還是應該升級成 國家標準 國際接軌 的 .odt? 若一旦決定要改變, 那麼 (不論是雲端 Office﹑ OpenOffice.org﹑ 或是微軟 Office) 同樣需要投入教育訓練資源, 何不嘗試最有趣﹑ 已具有現成驚豔成效範例的一條路 (下詳): 趁機小規模﹑ 實驗性地導入免費﹑ 符合 web 2.0 趨勢的雲端辦公軟體?

可是, 等等... google doc 不就是最現成﹑ 最成熟﹑ 最多人在用的免費雲端辦公軟體嗎? 如果你信任大廠, 那麼將 google doc 導入企業/組織, 可以是最簡單﹑ 最低成本的雲端實驗。 如果你像筆者一樣, 認為自主性很重要, 不願意把一切都交給 google, 則可能會先自己架設 wiki -- 實質上等於是 private cloud 的效果, 只是規模﹑ 功能﹑ 成本都小很多。 將來可以朝 community cloud 的方向發展, 與其他友善的企業/組織分享功能及分攤維護成本。 維基百科採用自由免費的 mediawiki 技術, 它沒有花俏的排版與擾人的 flash, 卻有令人羨慕的超高流量。 這個靠著 web 2.0 現象自然成就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 跨越國界﹑ 已進行多年的雲端實驗, 正是 「wiki 作為雲端」 最令人驚豔的成功範例! 將來要如果真的將辦公軟體之外的系統也搬上雲端, 也可以搜尋 open source 的雲端解決方案。 順帶一提: 在雲端的情境裡, 開放原始碼/自由軟體對於 private cloud 或 community cloud 的意義遠大於它對於 public cloud 的意義 -- 原始碼在你自己手中, 而不是在資訊廠商手中, 你才有機會發揮對它的自主性。 這也是 wiki 方案優於 google doc 方案的重要考量之一。

當然, 導入任何花錢或不花錢的雲端技術, 都要面臨一個最重大的企業組織文化挑戰: 透明化。 先前所謂 「放棄對於機密和隱私的幻想」 也就是認真面對企業組透明化的趨勢。 有那些文字/試算表/簡報文件, 可以攤在陽光下, 不怕所有員工乃至競爭對手知道? 不如就試著把這些部分文件先放上雲端辦公軟體。

當貴單位開始用 wiki (或 google doc) 之後, 會發現: 把辦公軟體移往雲端 (不論是 public cloud 或 private cloud), 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 web 2.0 的運作模式, 降低員工之間溝通的時間成本, 大大提升溝通的效率。 我和好幾組學生 約每週開會時間, 或和導生 約吃飯的日期, 或和研究生共筆論文, 或 籌備研討會, 都是用 wiki。 這比用 e-mail 方便有效多了。 落後許多成功的網路社群十餘年, 在大學教書的我, 終於開始理解 wiki 對於提升團隊合作生產力的驚人放大效果。 當然, 除了上述的透明化之外, 你也必須接受民主化的工作文化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 wiki 技術背後的商業行銷推力, 遠小於雲端技術背後的商業行銷推力, 所以你從來沒認真想過要導入這麼棒的東西。

雲端運算是不是過度炒作的議題? 請參考一些部分質疑部分肯定的文章: 「雲端運算是趨勢是噱頭抑或是一場騙局?」; 英文: 1, 2, 3, 4, 5, 6。 筆者相信雲端運算的某些形式/某些排列組合, 確實有其優點; 但它所帶來的自主權挑戰及工作形態與文化改變的挑戰, 卻經常被淹沒在利益團體 ( 「百億雲端」 呼聲, 相信產官學界都有人參與) 強大的行銷煙火聲當中, 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任何一位負責任的資訊人員, 在替公司組織導入昂貴 (昂貴? 這就有問題了) 的雲端商品之前, 當然都應該 實驗性地先以免費或成本低廉的 wiki 來部分取代 MS Word 與 Frontpage, 以便在花大錢之前, 先確認公司組織有能力適應透明化﹑ 民主化﹑ 機動化的 雲端工作新文化。 如果貴單位連最單純﹑ 最常用﹑ 最具代表性的雲端應用 -- 以 wiki 取代文書處理 -- 都無法有效地發揮其長處, 就急著要大舉導入無人理解的複雜雲端機制, 從採購到教育訓練都大量投資, 那麼這將不只勞民傷財, 恐怕還是弊多於利。 資源有限﹑ 已成功善用 wiki 的 社區大學 vs 「不在乎將要花學校多少錢﹑ 與自封的雲端廠商關係密切」 的資訊科系教授, 誰比較像是可以教你省錢成事的消費者? 誰比較像是廠商的特約推銷員? 到底何者更值得貴單位邀請前往分享心得? 那就要看貴單位是否具有高度的消費者自主意識﹑ 貴單位的資訊人員到底是忠於貴單位還是忠於軟硬體廠商了。


ps 1. 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 因為標榜 「不會獨厚或屏除任何企業或產品」 的本校電算中心, 即將舉辦 最新雲端運算應用」 研討會。 (為什麼從標題到開放下載的講義, 都讓我嗅到濃濃的行銷文宣而不是傳授知識與解惑的味道?) 這個研討會籌備之初, 我曾建議找社區大學來分享 wiki 經驗, 不過沒有得到電算中心回應。 如果是合作開發新市場, 那麼資源豐富﹑ 重視廠商合作關係遠勝於 NPO 關係的大學, 偏好找廠商合作, 這很可以理解。 不過只找單一廠商, 而且找的廠商竟是微軟而不是經營雲端已久的 google, 就很令人感到納悶。 (被問到 "雲端廠商", 就連英文老師第一個想到的都是 google 而不是微軟, 為什麼電算中心會沒想到 google?) 但是等一下... 這 這次朝陽科大的角色可是 出錢的消費者, 而不是與廠商一起賺錢的合作夥伴! 應該優先多聽聽消費者而不是廠商的聲音﹑ 然後應該貨比三家才對, 不是嗎? 我領的是朝陽的薪水, 掛的是資訊的專業招牌, 對於未來可能深遠影響學校機密/隱私/透明化/開銷的重大技術採購案的預備動作, 當然有義務要提出一些建議。 當軟體大廠與付我薪水的學校之間可能有利益衝突時, 我當然毫不避諱地選邊站; 為了僱主的利益, 當然毫不避諱地根據事實大聲提出 「可能會導致屏除特定企業或產品」 的觀點。 我完全無意保持電算中心那樣的 「客觀公正超然立場」。

ps 2. 已將文章網址寄給校長及全院資訊教授 -- 領朝陽薪水而不是領微軟薪水 的長官與專業教授們。 很有興趣瞭解大家的立場是否都和電算中心一樣 「客觀公正超然」。

ps 3. [5/20 補充] 今天電算中心舉辦的 「Web 2.0 與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演講, 算是對於我所主張的 「wiki 取代 office」 的擦棒球回應。 講者東海大學圖書館館長朱延平教授, 也認為所謂雲端, 其實不過就是諸多既有技術的行銷包裝而已。 他也順帶提到: 會用電腦的人, 多已改用 firefox -- 就像我 先前報導的國外趨勢一樣

* * * * *

[ 關於引用本文 ]

學術引用, 建議用 學術論文版:

  • 洪朝貴 (2010) (商業炒作之前的) 雲端簡史與消費建議, 第十二屆 「網際空間: 資安、犯罪與法律社會」 學術暨實務研討會」 暨 第一屆 「數位環境:科技、內容產業、服務與安全」 產學研討會

這篇論文其實是本部落格三篇文章的濃縮版:

  1. 消費者觀點看 (百億?!) 雲端運算: 何不實驗性地導入 wiki 取代微軟 Office 文書軟體?
  2. (商業炒作之前的) 雲端簡史-- SaaS 篇
  3. (商業炒作之前的) 雲端簡史-- PaaS 篇

部落格版比較完整、 有讀者留言指正、 而且會持續小幅更新, 比較具有實用參考價值。 也請參考未來更多貼有 「雲端運算」 標籤的文章。